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阵地 > 校本科研
校本教研
作者:16中学术部签发 来源: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6-05-09
 
 

编 号
 

 
 
 
 
 
郑州市校本课程设计奖
申 报 表
 
 
 
 
申 报 人      吴瑞芳                
课程名称    走进生活的数学          
学校名称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填表日期    2014年5月               
 
 
 
 
 
基本信息
  
吴瑞芳
任教学科
(工作岗位)
初中数学
专业职务
中学教师
电子邮箱
934247291@qq.com
联系电话
18703979769
课程名称
走进生活的数学
适用年级
七年级
课时数
16课时
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专业职务
任教学科或工作岗位
 位
吴瑞芳
中学教师
初中数学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主办方声明:
申报人必须是申报成果的实际研制者和著作权人,如有不当引用、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产生的道德与法律后果。主办方对获选优秀成果予以奖励,有权将获奖成果用于公益目的活动,包括复制、改编、网络展示和结集出版等。
申报人承诺:
申报人理解并遵守主办方声明的原则和要求,同意主办方在申报成果获奖后根据需要将其用于公益目的活动。              
                                                  申报人签名:吴瑞芳
简述所申报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及设计思路,要求简明扼要,限500字以内。
开发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本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有四个单元,从最初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到最后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简述课程开发团队的分工情况。
该课程在开发和研究上由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各位老师给与指导和帮助,具体操作由我独立完成。

简述所申报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要求明确、具体,限400字以内。
1、课时安排:本课程每周一个课时
1周:兴趣数学----七桥问题
2周:兴趣数学----四色问题
3周:兴趣数学----莫比乌斯圈
4周:兴趣数学----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5周:兴趣数学----分割图形
6周:兴趣数学----每个人身上的数学
7周:兴趣数学----数学故事
8周:最完美的数(第1课时)
9周:最完美的数(第2课时)
10周:有理数的巧算(第1课时)
   11周:有理数的巧算(第2课时)
12周:归纳与发现(第1课时)
13周:归纳与发现(第2课时)
14周:储蓄、保险与纳税(第1课时)
15周:储蓄、保险与纳税(第2课时)
16周:储蓄、保险与纳税(第3课时)
2、课堂模式:主要流程是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讲解点拨,探究讨论,小组展示,分享交流。
3、组织管理:班级授课
1)每节课后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收获。
2)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性给予等级评定。
4、课程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反馈,及时对本课程进行分析、调整、修改。与初中数学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组织研讨,对本课程进行评定、反思、总结。
简述所申报校本课程的自我评价及反思,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限400字以内。
本课程以数学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实例,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活动只能在教室进行,还不能真正的带学生走入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力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切实去感受生活问题,动手动脑去解决实际问题。

 
推荐及
评审意见
 
县(市、区)教育局推荐意见:
 
 
                                               
       ( 章)
                                                          
 
市专家评委会意见:
 
 
 
 
                             
 
                                       组长签字:          
                                                      
 
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盖 章)
                                                              
 
 
 
《 走进生活的数学》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走进生活的数学
适用年级
七年级
总课时
16课时
课程简介200字内)
本课程主要从五大部分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的数学:兴趣数学,最完美的数,有理数的巧算,归纳与发现,储蓄、保险与纳税在《兴趣数学》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以改变学生认为数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在《最完美的数》中,展示给学生的是数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很美。在《有理数的巧算》中,要求学生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解决问题。在《归纳与发现》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归纳方法。在《储蓄、保险与纳税》中举例介绍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通过这本课程,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背景分析
500字内)
目的和意义:
目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实例,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的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
意义: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挖掘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趣味性、重要性的同时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本课程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更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数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很多时候还需要老师的讲授。学生一直认为数学的学习是枯燥乏味、毫无用处的。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自我展示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较高,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
 
资源分析:
学校多媒体资源、初中部数学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共同研讨。
 
课程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的认识到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
2、通过对经典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让教师感受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总课时:16课时      上课时间:每周五下午第四节
主题一:兴趣数学----七桥问题
时间:第1周
内容:由欧洲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出数学中的一笔画问题,通过尝试各种图形能否一笔画,得出简单的一笔画结论。
主题二:兴趣数学----四色问题
时间:第2周
内容:展示人人熟悉的地图,给一张地图着色,至少需要四种颜色才能把所有的省份区分开来,这是著名的四色猜想。
主题三:兴趣数学----莫比乌斯圈
时间:第3周
内容: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并用莫比乌斯圈作几个简单的实验,以展示它的神奇之处。
主题四:兴趣数学----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时间:第4周
内容: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各种莫比乌斯圈。
主题五:兴趣数学----分割图形
时间:第5周
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用卡纸裁剪正方形,然后尝试用四条线段将这个正方形分割成9块、10块、11块。将一个十字架图形进行分割,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或菱形或矩形。
主题六:兴趣数学----每个人身上的数学
时间:第6周
内容:生活中的很多数学图形往往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
主题七:兴趣数学----数学故事
时间:第7周
内容:介绍数学史上的一些数学故事。
主题八:最完美的数
时间:第8周第1课时,第9周第2课时
内容:由数字6开始探究,给出完美数的概念,并探究完美数的几个特性。
主题九:有理数的巧算
时间:第10周第1课时,第11周第2课时
内容:在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公式等,善于根据题目条件,将推理与计算相结合,灵活巧妙地选择合理的简捷的算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主题十:归纳与发现
时间:第12周第1课时,第13周第2课时
内容:归纳的方法就是在求解数学问题时,首先从简单的特殊情况的观察入手,取得一些局部的经验结果,然后以这些经验作基础,分析概括这些经验的共同特征,从而发现解题的一般途径或新的命题的思考方法。
主题十一:储蓄、保险与纳税
时间:第14周第1课时,第15周第2课时,第16周第3课时
内容:储蓄、保险、纳税是最常见的有关理财方面的数学问题,本课举例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理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简单财务问题的数学能力。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1.成绩来源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侧重于考勤、课堂表现,终结性评价侧重于课堂成果的展示。最终成绩=考勤30%+课堂参与度30%+作业20%+成果展示20%
2.评定方式
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口头评价可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可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记分方式
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
评价手段
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以及最终的作业、成果作品展示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2002年;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拓扑学》;
[4]《图形的分割
   
 

 


《 七桥问题 》教学方案
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课时
7课时
主题
兴趣数学----七桥问题
总课时
16
第一课时
背景
分析
本节课主要引用著名的欧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中的一笔画结论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习
目标
1. 知道七桥问题的实质就是一笔画问题;
2. 对于给出的图形会判断能否一笔画。
评价
设计
考勤30%+课堂参与度30%+作业20%+成果展示20%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导入:
18世纪时,欧洲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那里有七座桥。如图所示:河中的小岛A与河的左岸B、右岸C各有两座桥相连结,河中两支流间的陆地D与A、B、C各有一座桥相连结。当时哥尼斯堡的居民中流传着一道难题:
一个人怎样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
 
 
 
 
二、学生思考导入问题,自由交流发表见解。
三、介绍数学家欧拉对于七桥问题的研究,引出一笔画问题。
四、学生分组练习一笔画图形,由学生代表展示成果。在练习画图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每个图形中的奇点个数和偶点个数?
(2)能够一笔画的图形与奇点个数和偶点个数有关吗?
(3)什么情况下图形不能一笔画?
(4)什么情况下图形一笔画后能够回到出发点?
分组:第一组:尝试如下图形
 
 

第二组:尝试如下图形
 
 

第三组:尝试如下图形
 
 

五、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得出简单的一笔画结论。
六、总结提升。
七、作业设计: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形,尝试一笔画完成。
 
备注
 
 
 
 
 
 
 
 
 
莫比乌斯圈 》教学方案

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课时
7课时
主题
兴趣数学----莫比乌斯圈
总课时
16
第三课时
背景
分析
有人曾提出,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条,首尾相粘,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只允许用一种颜色,在纸圈上的一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全部抹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任何空白。这个纸圈应该怎样粘?
学习
目标
1.       认识莫比乌斯圈;
2.       会制作莫比乌斯圈。
评价
设计
考勤30%+课堂参与度30%+作业20%+成果展示20%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导入,认识莫比乌斯圈
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莫比乌斯,一次偶然的机会,莫比乌斯到野外去散步。田野里一片片肥大的玉米叶子,令他不由自主地蹲下来仔细观察着。最后他撕下其中一片,顺着叶子自然扭动的方向对接成一个圈儿,他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圈。莫比乌斯回到办公室,裁出纸条,把纸的一端扭转180°,再将一端的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这样就做成了只有一个面的纸圈儿。后人就把这样的纸圈叫莫比乌斯圈。
二、动手操作,制作莫比乌斯圈
(1)准备工具
(2)开始制作
用卡纸剪出二条颜色不同的长30cm宽4cm的纸条。
将两个纸条黏贴在一起。
捏着卡纸条的一端,另一端扭转180°,把两端黏贴起来,得到一个莫比乌斯圈。
三、进行实验,验证莫比乌斯圈的奇妙之处
沿莫比乌斯圈中间划线。
沿划线剪开,得到一条比原来的莫比乌斯圈空间大一倍的带和一条与原来同样大小的圈,二条圈套在一起。
沿莫比乌斯圈三等分划线。
沿划线剪开,得到一条比原来的莫比乌斯圈空间大一倍的带和一条与原来同大小的圈,二条圈套在一起。
沿莫比乌斯圈四等分划线。
沿划线剪开,得到二条比原来的莫比乌斯圈空间大一倍的圈,二条圈套在一起。
猜想:像这样一直做下去,所生成的所有的圈是否都将套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
四、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点评。
五、总结提升。
六、作业设计:
1. 用一张白色的卡纸制作莫比乌斯圈,然后用彩笔只在纸圈的一面涂色,要求不能翻面,将整个纸圈的双面都涂成一种颜色。
2. 搜集资料,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备注
 

 


《 每个人身上的数学 》教学方案

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课时
7课时
主题
兴趣数学----每个人身上的数学
总课时
16
第六课时
背景
分析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动手、动眼、动脑,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
目标
1、 会利用我们的双手十指计算9的倍数;
2、 欣赏并分辨生活中欺骗我们双眼的错觉图形。
评价
设计
考勤30%+课堂参与度30%+作业20%+成果展示20%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手指间的数学:十指速变计算器
请同学们伸出双手,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
用十指计算9的倍数,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是7×9。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6,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学生动手练习计算,分小组,组内成员互相练习。
二、眼睛如何欺骗了大脑:图形错觉(要求学生边欣赏边讨论)
(1)缪勒--莱耶错觉:看看上面的带箭头的两条直线,猜猜看哪条更长?
(2)图形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3)视觉游戏--“黑林图形”黑线看起来是笔直的还是向外弯曲的?
(4)视觉游戏--“梯形幻觉”哪条线显得长一点,红线还是蓝线?
(5)视觉游戏--“三角长度幻觉”哪个颜色的线看起来更长?
(6)运动或静止
 
(7)弗雷泽螺旋
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图形往往给我们的双眼造成错觉。
三、总结提升,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设计: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分享更多使眼睛产生错觉的数学图形。
 
备注
 

 
科研阵地
更多...通知公告
更多...校园剪影

校园防欺凌工作电话:0371-67003883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招生招聘 | 办公系统 | 教师博客

Copyright©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友爱路26号 电子地图 联系方式:0371-67449029 0371-67718292 豫ICP备10019805号-1
扫码关注郑州市第十六中学微信公账号